close

推動奢侈稅之外

最近這一波經濟危機中,台灣約在2009年初達到景氣循環的谷底。即使經濟當時還在苦苦掙扎,大台北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卻如脫韁野馬一般,快速上衝。兩年之間,這一地區的房價平均上漲約四成左右,有些地區的房價更上漲到離譜的情形。連房仲業者都忍不住說,如今房價已經到了「群魔亂舞」的地步。

房價持續上漲,也帶來泡沫化的危機。央行對這種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當然不會作壁上觀;從去年6月底開始,央行已先後三次升息,並且對銀行承作的房地產貸款與融資做出種種的限制。不過,央行的政策每次只能使房價出現短暫的頓挫,並未真正發揮抑制作用。今年1月時,五大行庫新承作的購屋貸款更超過新台幣614億元,達到歷史新高。這些都顯示央行信用收縮政策的成效有限。

為了避免資產泡沫化影響社會與經濟的穩定,政府於是研議更強力的抑制房價手段。財政部於2月底向馬英九總統簡報「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也就是俗稱的「奢侈稅」),並獲得支持。在甫出爐的條例草案中,對持有非自用不動產未滿一年即出售者,將按售價課以15%的稅;持有未滿兩年者,稅率則為10%。

台灣稅制中本有許多為人詬病的漏洞,其中一大漏洞就是不對房地產交易產生的資本利得課稅。但奢侈稅本質為銷售稅,不論有無獲利均須課稅,所以殺傷力遠較資本利得稅更大。所以此案一出,房市頓時冷卻,投機客更是收手觀望。即使奢侈稅在立法院的前途未卜,我們還是要為政府此一決策,以及勇於挑戰既得利益團體的決心喝采。

奢侈稅固然立意良善,我們卻對政府推動此稅的作法感到三個不解。首先,我們不懂政府為什麼不能(或不願)堂堂正正地宣示,奢侈稅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房地產的投機行為?奢侈稅條文中夾帶了如汽車、高爾夫球證等很容易規避課稅的購買行為,卻又放過其他奢侈品如珠寶與手表等,顯示對奢侈品課稅絕非重點。但政府官員卻一直扭扭捏捏地不敢說這個政策就是「打房」,這種首鼠兩端的個性令人大惑不解。

其次,財政部強調奢侈稅將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而且不會有稽徵上的困難。換言之,財政部已經掌握了將房地產交易所得納入綜合所得稅的技術條件。果如此,財政部為什麼不能夠順勢改革積弊,讓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課稅成為所得稅制的常態?奢侈稅固然對冷卻目前房市有效,但未來房市一旦下跌,這種銷售稅也是市場的致命殺手。財政部捨常態性稅制改革而不為,卻只在臨時性措施上下功夫,這種作法同樣令人不解。

第三,奢侈稅的推動也顯示政府對經濟與稅制並無全盤規劃。當初為了吸引資金來台,政府先後調降了遺贈稅與營所稅。但政府並無法規範資金來台的目的,結果許多資金來台炒熱了房地產,我們於是又用特種稅使房地產市場降溫。這中間我們看不到經濟的完整藍圖,反而只有東一拳(減稅),西一腿(加稅)的招式。對於這種拼湊式的施政心態,我們更感到費解。

我們支持對暴利課稅,也支持政府維護經濟秩序與穩定的積極作為。但我們希望政府有更明確的宣示,打房就是打房,該做的就做,不需要畏首畏尾。我們更企盼政府對經濟有長遠與全盤的規劃,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是施政的目的,而一個不會扭曲資源分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稅制則是達到此一目的的手段;至於打房,只是施政的一端而已。政府應有此認識,才不至於捨本逐末。

【2011/03/0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