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是誰惹的禍?

* 2009-06-21
* 中國時報
*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誠如《公司的歷史》一書所言,整個20世紀的商業史,即為政府與企業的權力爭奪史。

 30年來,先進國家為促進經濟效率、開發中國家則受迫於華盛頓共識,礦產、能源、交通等紛紛移轉到私人企業手中,各國的租稅競爭更助長了跨國公司的發展,許多企業的年度營收勝過世界上半數國家的GDP。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之間與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都愈來愈大,企業CEO的年收入膨脹到一般員工的400倍,這種贏家通吃的發展結果,自然擠壓了社會底層的生存空間。

 如此不利於弱勢者的遊戲規則是怎麼產生的?娜歐蜜克萊恩斬釘截鐵說:這都是「芝加哥學派意識形態」惹的禍!

 延續著《No Logo》對現代商業體系及消費文化的深刻批判,以及《破窗》的反全球化宣示,克萊恩再度以《震撼主義》一書,控訴過去30年來蔚為風潮的新自由主義。藉由第一手觀察資料,克萊恩以辛辣的描述指控企業的為富不仁及政府的不負責任,再次成就了一本大部頭的暢銷著作。

 全書從智利的經濟改革談起,舖陳的架構很龐大。1973年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特推翻阿葉德的社會主義體制,在智利採取恐怖統治,同時邀請美國經濟學者傅利曼為智利規劃自由市場的經濟政策。

 身為芝加哥學派的領導人,傅利曼很高興天上掉下來一個實踐其所奉行之自由市場理念的機會,欣然前往,也因此導致他在1976年諾貝爾頒獎典禮的會場外慘遭數千民眾示威抗議。

 以事後的眼光來看,傅利曼實在是缺乏政治敏感度。其實九成九的經濟學家都是閉門搞真空式的研究,對於政治現實一向漠視,故傅利曼為軍事獨裁者服務的事實,並無損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但左派人士可不同意。

 克萊恩即認為,自由市場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剝奪了社會多數人的購買力,進而引發民怨。而為了使傅利曼的自由市場政策能順利推行,皮諾契特的高壓統治實屬必然。多年之後,中國政府的天安門鎮壓,目的也是為了確保經濟改革得以繼續。在作者的推論下,市場自由化與極權統治劃上了等號,是反民主的作為。

 克萊恩以傅利曼為箭靶展開攻勢,批判在芝加哥學派意識型態的先導下,凡自由化的阻礙都須去之而後快,手段粗糙者如皮諾契特或中國政府,細緻者則利用政商勾結、專利權、華盛頓共識、反恐心理等手段,來剝奪社會底層的經濟自由,甚至劫掠開發中國家的資產,形成新一波的經濟殖民主義。

 作者不愧是閱讀氣氛的營造高手,在書中拋出一個又一個帶有濃厚控訴意味的名詞:災難資本主義、巫毒政治、馬基維利經濟學、震撼療法...,而串連這些名詞的,則是一個又一個令人沉痛的事實。

 不過,作者的論述顯然落入了黑白二分法的迷思:弱勢者是好人,新自由主義者是壞人;左派政策是民主,市場自由化則是反民主。不同於堤未果在《貧困大國美國》一書中對布希政府整體體制的批判,克萊恩在書中可是一一指名道姓,將「壞人」糾出來。書中一些推論雖然有待商榷,但作者資料蒐集之詳全則令人佩服。

 所謂的震撼療法(shock therapy),是藉用醫學上的「電擊」一詞。電擊用於手術檯上是治療,但用於刑椅上則是懲罰。震撼式的經濟改革到底是治療還是懲罰?作者由「shock」的雙面解釋開始,帶出其後所有的故事,十足展現她的細膩文思,也預告了全書的精彩絕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