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從貿易數字看台灣是否「過度依賴」大陸

2011-01-3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財政部新發布的統計顯示,去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金額,高達1,147億美元,佔台灣整體出口的比重為42%,兩項數據均創下歷來的最高記錄。此外,台灣並對大陸及香港享有貿易順差624億美元,比去年台灣總體外貿順差232億美元,還高出392億美元。換言之,如無大陸市場之貢獻,去年台灣外貿應是嚴重逆差。在這種情況下,有關台灣經濟是否過度依賴大陸的問題,確有必要深入探討,並尋求因應對策。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1990年代曾受到台灣產官學各界的熱烈討論。那時候兩岸經貿雖剛開始「加熱升溫」,但頗多專家學者卻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情,此起彼落地算計,台灣對大陸出口佔整體出口的比重,應限制在多少以下才是「安全」的。當時有一個比較能被各方接受的看法,說是「對大陸出口比重最好不要超過30%」。於今看來,這個「虛擬上限」早就被實際的貿易數據遠遠地拋在後頭。而更微妙的是,現在台灣的產官學各界,不但已經不太討論這個問題,甚至還有重要人士明講「依賴大陸不是壞事」。為何在這十幾年前後會發生這種「反差」現象呢?答案顯然是兩岸關係轉好的氛圍,大大地影響了各方人士的思維。但上述問題並未真正消失。

 客觀上看,兩岸經貿規模未來的繼續擴張,已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特別是,兩岸去年簽署的ECFA,今年會開始全面實行運作,這使台灣對大陸出口數量增添了強大的擴張動能。因此,從當前的發展「勢頭」看來,該項出口之金額,在未來兩、三年內就會衝過1,500億美元,且屆時該數字佔台灣出口的比重,也有潛力升到接近45%的程度。

 對於這樣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不必驚慌」,因為兩岸關係的性質已經變了。過去是雙方政治上鬥得「你死我活」,人們擔心大陸突然對台施加經濟制裁;現在大局已轉為「很有機會互利雙贏」。因此,當前台灣方面對上述趨勢可以降低戒心、儘量包容,不要隨意想動用人為手段去制壓。但是,站在「防範外在市場風險」的考量,台灣方面對該出口比重的上升,也應該採取一些配套措施,來做「建設性的調節」,最好使其能維持在50%以下,不要過半。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大陸市場如果出現較大的景氣波動,台灣方面會比較有因應餘地,不致使本土出口廠商受到太大衝擊。

 我們認為可以採行的配套性調節措施包括:

 第一,加緊擴大其他出口市場。即在繼續拓展大陸市場之外,也要分出更多的心力,去開拓大陸以外的出口市場。如果能使「出口其他市場」的增長幅度超過「出口大陸」,則出口大陸的比重就不會增加。為此,我相關主管部會應加速對外洽簽FTA,積極分享全球的「區域經貿合作紅利」。

 第二,促使產業體系多元化。在兩岸貿易規模快速擴張的情況下,仍應積極維持台灣產業體系的「全球化」屬性,一方面能生產「中國標準」的產品,另方面也能供應「歐美標準」的出口品。如此可使台灣具有彈性因應市場波動、機動調整出口市場的能力。

 第三,提高台灣出口品的附加價值。即加強出口商品的研發設計與品牌創造,持續提高其附加價值,以使台灣出口大陸金額之增加,主要來自商品價值的提高,而不一定是數量的擴張。如此會強化台灣社會各界對自身,及對兩岸經貿發展的信心,並使台灣經濟是否依賴大陸的問題真正淡化。

 總的來說,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之上升,其本質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病態的。究竟是哪一種,主要看台灣自身能否有所作為。如真能「胸懷大陸,布局全球」,那何需針對大陸市場去發作「恐巨症」?反之,若只會出口大陸,卻忽略全球市場的經營,則不管出口大陸數量比重是高是低,台灣經濟都只能被動依賴大陸。所以,探究這個問題要看深層結構,不能只是「憑數字說道理」。數字只是表面的,數字背後的客觀形勢,還有國人的意志及努力程度,才是值得高度關心的。

更多諮詢請洽 黃杰JACKIE 顧問 0918-599288、0986-996639

境外公司OBU節稅規劃/國際投資避險節稅規劃/企業顧問諮詢/多角貿易節稅/台灣所得資產節稅規劃/稅務顧問諮詢/稅務課程邀約

更多資訊與分析,請見黃杰境外資訊E報報。訂閱去

【黃杰推薦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