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央行理事示警的「荷蘭病」是什麼?央行小編解釋給你聽

DE4EDA8E-FE7F-4D03-8145-F6F062A4C09A.png

中央銀行理事日前示警,新台幣強勢升值,與當年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背景類似,引起討論。對此,央行29日也透過臉書粉絲團解釋「荷蘭病」一詞的由來及定義,該詞泛指因大量資本流入,導致幣值急遽上升,並使得國內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

央行日前公布第20屆理事會第4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其中有位理事指出,當前新台幣升值的情況與當年「荷蘭病」的背景有些相似。荷蘭於1960年代發現北海天然氣後,出口巨幅擴增,荷蘭幣大幅升值,致其傳統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加速去工業化。

該理事還提到,目前台灣則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導致新台幣強勢升值,惟此將不利其他產業。宜思考此對台灣長期產業結構的利弊,並就貿易順差規模、來源、組成內容與各產業的占比等方面,全方位思考匯率政策。

央行理事的發言引發各界關注,其中「荷蘭病」一詞也成眾人好奇焦點。央行29日在臉書發文說明,荷蘭於1960年代發現北海油田,1970~1980年代,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的貿易順差之賜,累積不少外匯,但也因荷蘭盾匯價大幅升值,致國內產業喪失競爭力,導致國內產業空洞化、產品出口大幅下跌、失業率上升、政府社福與財政負擔加重等問題。

央行小編提到,《經濟學人》首於1977年,將荷蘭所面臨的問題,稱之為「荷蘭病」。迄今,「荷蘭病」乙詞,除指一國因天然資源出口大幅増加,也泛指因大量資本流入,導致幣值急遽上升,並使得國內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

央行小編說明,荷蘭政府為因應「荷蘭病」,不得不祭出連番改革,包含抑制工資上漲及減少工時的策略,以創造更多就業;縮減政府規模與公務員薪資成本、進行政府財政重整,以及加入區域貨幣整合等方式,幫助荷蘭在21世紀前後創下連續近26年(103季)無景氣衰退的紀錄,並博得「荷蘭奇蹟」(Dutch Miracle)美名。此一紀錄,直至2008年方因全球金融危機而中斷。

誠摯邀請您,相關資訊也歡迎訂閱、參考、分享。【黃杰Jackie謝謝您】
 
 
② 黃杰稅務e部落加為好友與追蹤訊息。ADD OFFICIAL LIN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杰 Jackie 的頭像
    黃杰 Jackie

    黃杰稅務E部落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