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杰:我們常說:『理論』≠『實務』,很多時候的確就是如此。在一堆相關不利研究報告與輿論的背後,我們需要多方去探查真相。

 

中國新視野 中國、東協與台灣的三角關係

 

* 2010-01-01

* 工商時報【林殿唯】

 

 中國與東協十國所形成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於今(1)日正式啟動,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中國與東協雙邊90%的貨物貿易往來將享有常態性的零關稅優惠。

 

 台灣官方更指出,關稅大幅免除後,台灣商品在中國市場將遭遇東協國家的正面競爭,尤其是石化相關產品的競爭壓力將擴大,台商將進一步陷入價格戰的困境中。中經院更預估,從今天開始,塑化業產值將下降約9億美元、紡織業將下降5億美元、汽車業也至少要下滑600萬美元,而台灣產業的總產值恐怕要下降20億美元。

 

 諸如此類言論近來在台灣內部廣為流傳,認為東協加一將是壓垮台灣外銷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台灣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頭」。更有人將東協加一與ECFA相提並論,認為台灣不簽ECFA在區域經濟上就會立刻被邊緣化,這樣的論點更在第四次江陳會時達到了高峰,把區域經濟、自由貿易、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全部加在一起做大鍋炒。

 

 而相對於台灣內部對東協加一的激情與大規模炒作,中國方面卻是保持相對冷靜的態度,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東協加一看得如此美好。

 

 有中國學者指出,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只是架構大體形成,雖然雙方已經簽署多個協議,但其實許多細節都還沒有敲定,企業是否能馬上享受到零關稅的優惠仍然充滿疑問。

 

 舉例來說,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早在2008年就已經形成,但運作兩年多以來的效果並不理想,許多東盟內部的貿易,在實際上都沒有享受到免關稅的優惠。

 

 許多廣西的海關官員也認為,零關稅協議的落實將沒有想像中簡單,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存在,尤其是一些雙方同質性較高的商品,不但將面臨嚴重的價格競爭,且東盟國家很可能利用非關稅的手段來保護本國產業,例如拖延品質檢驗時間、檢疫管制等不違反WTO規則的手段。

 

 除了保護主義之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零關稅的大門一開,東盟的企業覬覦中國市場已久,必將蜂擁而至,導致削價競爭,而經銷商與傳統的競爭格局也將跟著改變,這對市場開發將造成不利的影響。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就曾呼籲企業要理性、有秩序的開發市場,一哄而上只會造成惡性競爭,落得騎虎難下的局面。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的貨幣政策也是實現自由貿易的關鍵之一,由於目前中國政府仍然對人民幣進行兌換管制,東協各國雖然接受使用人民幣交易,但仍無法進行正式結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自由貿易的發展。

 

 其實以台灣的產業結構來說,目前還不用對東協加一的效應過於杞人憂天,因為東協的產業多以自然資源與勞力密集產業為主,而這類型的產業不是台灣沒有、就是早已外移,也不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點。以紡織業為例,大部分台商的紡織廠在10多年前就已經遷往大陸或東南亞,因為這些業者早就看出來台灣在這方面的競爭力已逐漸消失。

 

 台灣真正要擔心的,應該是2012年形成的「東協加三」模式,屆時日本與韓國都將加入,而台灣與韓國產業的相似度高,而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達40%,但韓國卻只有25%,南韓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貿易額將明顯增加,台灣則出現下滑。

 

 而在亞洲自由貿易區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台灣應該要冷靜思考自身在區域經濟中的定位,因為意識型態所導致的激情只能維持一時。

 

 長期看來,台灣企業應要盡快促成自身的產業升級、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而非一昧在夕陽產業上與東協競爭,否則就算ECFA立刻簽署,台灣仍舊無法彰顯自身的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