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東邊日出西邊雨
* 2009-08-2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唐朝詩人劉禹錫膾炙人口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不但是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的寫照,也可以用來描述台灣經濟復甦的展望。
就全球經濟復甦的現況來看,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實在很貼切,因為在東半球的各國,經濟復甦的情況確實優於西半球國家。其中最為亮麗的應屬中國,在去年第四季全球金融風暴時仍有6.8%的經濟成長年增率,今年第一季雖然降至6.1%,但第二季就回升至7.1%。中國以外的亞洲各個新興國家雖然經濟成長年增率多呈負值,但今年第二季的表現都比第一季為優;以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saar)來看,韓國達10%,新加坡更高達 21%,印尼稍遜,但也達到5%。台灣經過季節調整後之第二季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也高達20.69%,與新加坡並駕齊驅。
反觀西半球各國的經濟復甦現況,以美國而言,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為負1.0%,同期間整個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季增率仍為負 0.1%。歐元區各主要國家中,德國與法國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總算達到正成長0.3%,但義大利仍衰退0.5%,奧地利和比利時也下跌0.4%,荷蘭更衰退0.9%。因此東西兩半球經濟復甦現況相比,的確是「東邊日出西邊雨」。IMF在今年五月發佈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由於亞洲各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是靠出口帶動,而出口的主要市場在西方的歐美各國,因此亞洲國家的經濟復甦必落在西方國家經濟復甦之後;這個結論與目前實際狀況比較,實在南轅北轍。
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復甦,嚴格說來是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強勁的政府購買、政府補貼等擴大內需措施來填補外需的滑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有能力以高達GDP 13%的4兆人民幣,大手筆擴大內需,其他國家若還要擴大內需就要面臨財政困難的問題;並且,幾乎所有的亞洲新興國家都是以擴大內需、壓低幣值、調降利率等政策工具來支撐經濟,這些措施的背後都隱含著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化的危險。相對而言,西方國家雖是緩慢復甦,但其復甦的底子較為堅實。東西方國家經濟現況的差異,正可用「道是無晴還有晴」加以形容。東方國家以寬鬆政策擴大內需填補外需的滑落,除了前述隱憂,究竟能否一直維持較高的經濟成長季增率,頗令人懷疑。
就台灣的經濟情況觀之,依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佈統計,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高達20.69%,看來頗為亮麗;經濟成長年增率的衰退也從第一季的10.13%(修正後數字),降至7.54%,顯示即使以年增率的衰退幅度比較,第二季也確實有所改善。在外需方面,以輸出、輸入年增率的衰退幅度觀察,第二季分別為負18.49%與負19.44%,相較於第一季的負27.2%與負30.9%,外需方面的衰退可以說是已經大幅改善,然而這可能是因為中國擴大內需,對台灣面板業、電子業、傳產業增加需求所致。在內需方面,第二季年增率的衰退也較第一季有所改善,從負9.3%降至負 5.5%;其中民間消費年增率更由負1.4%轉為增加0.4%,民間投資的衰退幅度則呈小幅改善,由負41.0%降至負33.4%。政府部門的貢獻,則值得一提,連著兩季無論在消費或投資方面,以年增率來看都有成長,其中政府消費年增率在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為3.7%與1.5%,政府投資的年增率更從第一季的13.3%增為第二季的24.0%,相較於民間投資連續兩季持續負成長,這也算是另一種「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吧。
因此,台灣未來經濟的復甦,最重要的要看民間部門的表現,而民間部門的表現,在外需方面將繫於歐美國家經濟復甦的腳步,以及中國擴大內需與加強對台採購是否持續;在內需方面,若外需未能回溫,民間投資可能仍難有好表現。至於政府部門方面,除了原先振興經濟擴大內需方案的持續推動外,此次的災後重建將在三年內斥資新台幣千億元,更將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去年的「金融海嘯」屬於「人禍」,此次的「八八水災」屬於「天災」,馬政府團隊在流年不利的艱困情況下,能有這種經濟成果應屬不易,但與韓國等競爭對手比較,我們面臨的是更加嚴峻的挑戰。執政當局若能認清現實,更加有所作為,預期未來的經濟成長定能逐漸步入坦途,即使不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稱的V型反彈,也應該是個U型回升,這也許就是所謂「道是無晴還有晴」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