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敗訴 假土地移轉逃稅 贈與稅難逃

工商時報 張國仁/台北報導

最高行政法院指出,納稅人若以取巧方式作成法律形式,達到規避 稅負的目的,國稅局應按實質課稅原則,予以核課稅款,否則不符公平課稅原則。

台北市國稅局針對一對謝氏父子間,假藉購買公共設施保留地,進 行避稅的異常交易模式,以實質課稅原則,追繳贈與稅款153萬元。

當事人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其敗訴後提起上訴,但最高行政法 院日前以上訴無理由,裁定上訴駁回。謝姓當事人敗訴確定,應繳納 的與稅款153萬元,一毛錢也跑不掉。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指出,民國96年6月12日謝國榆之父謝瑞麟,生 前與他合謀,以公告現值1,084萬956元,訂立土地所有權買賣移轉契約,購買謝國榆名下台北縣中和市一塊公共設施保留地,並在96年6 月26日經合作金庫帳戶支付1,084萬956元給其子謝國榆。

事後國稅局查獲認為,謝瑞麟涉有假借免徵遺產稅及贈與稅的土地 ,取巧安排移轉其他應稅財產與子女,實際涉及財產贈與情事。國稅局因此就實質贈與移轉的現金,課徵贈與稅,核定謝瑞麟96年度贈與 總額1,084萬956元,而謝國榆為被繼承人謝瑞麟贈與稅代繳義務人,應納稅額153萬358元。

法院認為,謝氏父子是有目的的租稅規避行為,這種避稅的模式, 是藉由謝國榆與其父謝瑞麟間成立買賣該筆公設地契約的法律形成, 意圖使謝瑞麟的銀行存款流向謝國榆,而不被課徵贈與稅及併入遺產 課徵遺產稅。

同時,因公設地免徵遺產稅,謝瑞麟的遺產淨額也不致因土地的增 加而相對增多,環環相扣結果,謝氏父子意圖達成避稅目的,十分明 確。

這種避稅方式,讓謝瑞麟不但無法透過該交易相對增加其應稅總財 產,反因此減少其應稅總財產,就贈與稅制觀點,顯與直接贈與應稅 財產(銀行存款)與謝國榆(即減少應稅總財產)的經濟效果並無不同。

判決書指出,審視此種異常公共設施保留地交易,實際上所帶來的 租稅規避效果,對實質上相同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相同經濟利益,如未 能課以相同的租稅,則違反實質課稅原則及公平課稅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杰 Jackie 的頭像
    黃杰 Jackie

    黃杰稅務E部落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