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臉書創辦人開始學中文談起

2010-10-2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我認為中國的價值觀遠不同於美國,因此在跨入該國前,我要花大量時間研究中國,好好想清楚在這個市場該怎麼做。」說這段話的人,是現年26歲的臉書(Facebook)創辦人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為求臉書有朝一日在中國成為有頭有臉的熱門網站,他現在每天花1小時學中文。這位80後創業家的一小步,極可能預示著全球將邁出「中文熱」的更一大步。

 中國很難懂嗎?這個號稱有五千年歷史,又在二戰後拉下「鐵幕」鎖國數十年的東方國家,對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民主世界而言,確實很難懂。無論是宗教信仰、言論自由、基本人權、政商關係、經濟規劃、民族主義,乃至國際外交,都自有一套具中國特色的遊戲規則。

 最新的例子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日閃電升息一碼,跌破絕大多數外國分析師的眼鏡,少數預測準確的專家則皆出身中國,包括陶冬與謝國忠。如果以後見之明分析,人行選擇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隔日升息,短期著眼於打擊投機、房市與通膨,兼而回應美國的人民幣升值呼聲,長期則意在為「十二五規劃」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鋪路,似乎也不令人意外,但是西方專家事前就是沒人猜到北京當局出招的時間點。

 近期急催人民幣升值的美國歐巴馬政府,自然無法理解中國堅稱提高匯率彈性是「有利於維護戰略機遇期」的文字玄機。對照當年柯林頓總統任內順利逼迫日圓升值近3成,現任財長蓋特納應該也不懂,為何中國就是不肯像日本那樣乖乖就範?但如果他未來有機會釐清,「和」這個被《中華遺產》雜誌票選為最中國的漢字,除了政治語言的「和諧社會」、傳統的「以和為貴」外,還有謀略的「以戰逼和」,那或許就能掌握「戰略機遇期」的箇中真義。

 面對中國崛起,曾經歷冷戰階段的西方人多半存有疑慮,極端者更將其妖魔化,認定中國的壯大必然是全球的災難。因此,像克魯曼這類美國優先的經濟學家會痛斥中國管制稀土出口是流氓經濟,卻避談美國礦業政策的失誤。不管是身為既有強權的美國政府,還是自認正義化身的克魯曼,他們都選擇了與中國硬式交鋒。儘管華府是硬中帶軟,還願意延後匯率報告的發布時機,為彼此留下轉圜餘地,而不必負行政責任的克魯曼則是一味謾罵。

 然而80後的查克柏格卻選擇與中國軟性邂逅。生於1984年的他,冷戰結束時還沒上小學,因此沒有上一輩「反共抗俄」的沉重包袱。他與當前眾多80、90後的年輕人一樣,都是數位原生,懂事後就生活在電腦網路的「國度」裡,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他是美國人,不如說他是全球人,而他創辦的臉書正是企圖串連網路的「大同世界」,且已吸引5億用戶,相當於全球69億總人口的7%。

 這樣的查克柏格,會說出「隱私權時代已經結束」的犯眾怒宣言;這樣的查克柏格,會被當紅賣座電影《社群網戰》影射為求愛不成而發憤創辦臉書的毛頭小子;但這樣的查克柏格,卻也勇於突破民族國家的藩離,表達尊重多元文化,而非一逕要將西方價值觀加諸非我族類。更重要的是,查克柏格這輩跳tone、kuso的年輕人,在戰後嬰兒潮陸續退休後,終將成為社會的中堅。

 有人或許會質疑,查克柏格是個商人,商人無祖國,學中文無非是想在中國做生意,不應對其動機陳義過高。的確,之前美國投資大師羅傑斯由於看好中國前景,不僅搬到亞洲就近觀察,還讓學齡前的愛女學中文,也是著眼於商業利益。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是孫子兵法傳世的明訓,查克柏格與羅傑斯為了「知彼」而學習中文,從入境問俗、隨俗開始,已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未來如果有更多人起而效尤,在攫取商機的本意之外,達到消弭東西文化歧異的功能,甚或發揮「入境改俗」的作用,未嘗不值得期待。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管你是喜歡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是討厭中共政權的蠻橫無理,只要想在這個超大的新興市場分一杯羹,就像查克柏格所說,必須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思想,如果不「知中」,還談什麼連結全世界。

 而語言做為一種溝通工具,對多數人而言,本就是實際需求創造學習動機,因此台灣的科技富豪以往不必是名校外文系出身,也會強逼自己鍛鍊出討價還價的外語能力。以此來看,教育體系裡的語言資源分配,或許更該跳脫意識型態的框架,面對「中文熱」大勢所趨,重新權衡中、英文與母語的比例配置。台灣若坐擁「中華文化正統」寶山而不知善加發揮,反而只望著「英語」那山高,這種自廢武功的語言政策,只會令人徒呼負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