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EMBA觀點-大家都被「慣」壞了?

2010-06-04 工商時報 【王存國】

     近來新聞報導,國內一些企業高階主管或企業主抱怨,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但都找不到適當的人才,即使勉強找到可用的,很多都是「慣寶寶」,都想「錢多、事少、離家近」

     網路上大學生則回應反諷,找不到適合的老闆,即使勉強找到,很多的都是「慣老闆」,都想「速成、事多、不支薪」

     雙方說的都有些道理,現在的年輕人或許不像四、五年級生當年的勤奮打拚,但現在許多的企業主也都希望初出校園的新人能有即戰力,不需花費資源培養,更希望員工擔起責任,在責任制下不需加班費為企業賣命。

     隨著經濟發展,台灣已從過去物資缺乏、窮困、需要忙碌操勞不堪,只求溫飽的社會,進步到或許可被稱為富裕的社會。社會既然富裕,人們應該可以只用有限的時間工作,能有更多的時間追求溫飽以外其他需求的滿足,除非這個社會並非真正的富裕,或這個富裕只是建立在超時甚至賣命工作換來的假象

     大學生認為企業被政府慣壞了,某種程度或許也是事實。政府藉由各種不同管道扶植補貼企業,希望降低失業率或產業升級,或有一定效果。但如果員工產值提升,是否也應反映在工時與薪資水準上。

     政府或有提振經濟、社會福利的施政目標,但政府似乎也補助了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變相成為由納稅人補貼這些企業的成本,讓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公司殘存,只有助於些微的失業率。

     擁有高產值企業的社會,縱使仍有較高的失業率,也能以較少數的勞動人口,維持甚至推動社會和經濟的進步,但我們似乎仍難跳脫與低勞動成本國家或區域的競爭。

     一些企業主管也抱怨,大學沒法培養出能用、馬上用的人才。目前國內大學教育或有相當的問題,但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縱使培養特定專業是重要的,主要還是通才與養成教育。

     企業專屬性高的知識,仍然須要企業本身的養成教育,往往需要從內部訓練、企業中實作取得,亦即所謂實踐性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有其針對性,難以在學校中施教或取得。

     如果其它國家大學能培養出足夠這樣的人才,為企業產生國際競爭力,那就是我們大學教育的問題。但如果,他國的人才有企業投入較多的資源培養,那是我們企業的問題。

     一些企業標榜自己是國際化的企業,人力資源為何不在國際徵才?或許照顧國人就業是原因,但也可能是不願付出具國際競爭力的薪資吸引國際人才,又或許國內人才實際上成本效益還是比較高,相對比較能用吧。如果企業主能有此認知,想用才何不先育才,共創雙贏的利基,或許大家也不用再互相攻擊「慣寶寶」、「慣老闆」了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講座教授、中華企業資源規劃學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