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簽署ECFA是手段不是目的

 

 兩岸ECFA之洽簽正要進入最後協商階段,雖「早期收穫」清單之談判碰到一些障礙,但其在今年6月正式簽署的目標未變。唯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內部對ECFA簽署之事,仍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觀念誤差,就是很多人把ECFA當作兩岸關係發展的「目的」,而不太強調ECFA是促使台灣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手段」。所以,社會上普遍把即將到來的ECFA之簽署,當作一個大「關卡」。支持簽署ECFA者,以為過了這一關,台灣經濟就會一帆風順,再也沒有煩憂。而反對簽署者,則認為ECFA一簽,台灣經濟就要淪為中國大陸的附庸,再也抬不起頭來。其實這兩者都是極端的想法,其對台灣經濟發展皆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干擾到兩岸相關協商之進程。

 為了矯正這種觀念誤差,人們有必要先去體認一個事實,即ECFA之類的區域性經濟合作協議,已是普世各國追求經濟發展的必要「工具」。它是各國爭取分享全球「自由貿易紅利」的主要手段。任何一個國家要是少了這項工具,它在對外競爭上就要矮人一大截,且一旦遇上國際經貿變局,就很容易被「震盪出局」。從這個角度看,台灣之積極與大陸洽簽ECFA,無非是為了掌握一把有用的新型工具。

 而這把工具對我們究竟是好是壞,完全要看主事者怎麼去用它。如果用得又好又巧,它會讓台灣經濟「勢如破竹」地衝上去。反之,若用得不好,它就會「後座」、「反挫」回來傷害我們自己。所以,今年6月ECFA之簽署,事件本質只是「工具的取得」,國人對此應盡量以「中性」視之,不必有太多的黑白論爭,反倒要傾注更多心力,去監督政府未來如何用好這個工具。

 換言之,人們現時應當冷靜理性地讓ECFA於6月順利簽署,但可以開始嚴格檢驗政府未來運作ECFA的能耐。

 關於這方面,我政府是否已成竹在胸?或者,因過去只是一味促成ECFA簽署,以致目前還沒有做好「善用ECFA」的準備?這個問題,應該開始接受社會的檢驗。無論如何,政府若真是有備而來,則6月簽署之後,ECFA的效益馬上會呈現出來,而使現時社會上的「反ECFA」聲音平息下來。反之,政府如準備不充分,則ECFA簽了以後,正面效益出不來,副作用卻放大,這樣的結局,任誰都難以接受。

 所以,ECFA究竟是好是壞,關鍵不在它的本身,而在於政府如何運用它。為了消除社會的疑慮,政府現在可以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展現未來「必能用好ECFA」的信心。至於已經做很久的相關口頭宣傳,只是在傳揚ECFA的好處,相信它的人已經信了,不相信的人也難以被說服。這項宣傳工作,已經可以放下,轉而由實際行動來取代。

 如果政府現在就開始採取下列實際行動,必會說服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使其對ECFA的簽署「樂觀其成」:

 第一,對外的FTA談判正式開局。執政當局一再強調,兩岸簽署ECFA,有助於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因此,ECFA能否帶出FTA,成了社會檢視ECFA成效的重要指標。政府必須儘早從這方面尋求突破,以取信於民。最好能在ECFA簽署之前,即能與其他國家正式開局談判FTA,使兩者相互輝映,如此則台灣的經濟信心必立刻大振,ECFA簽署的障礙也將一掃而空。

 第二,受損產業之扶助即時進行。ECFA對台灣各產業有利益也有衝擊,這是客觀事實。政府對於其中遭受壓力的敏感產業,應即刻展開實際的幫扶行動,如推出專案貸款、提供技術創新補助等,以增強其永續發展能力,並藉此來消除國人對ECFA效應的不確定感。

 第三,爭取兩岸產業分工中的有利位置。ECFA簽署後,兩岸雙方產業勢必開始進行對接。在這種新形勢下,兩岸產業分工結構的配置,攸關台灣經濟未來成果的良窳。最近產業界非常關切雙方在洽談早收清單時,大陸方面往往因為國營事業反對,即拒絕納入我方要求項目,致使清單內容不斷縮水,也讓國內業者開始懷疑今後拓展中國市場的潛力。對此,我政府有必要提前與大陸達成共識,以保障台灣產業站在價值鏈高端的有利位置。如此可將兩岸經濟合作所隱含的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

工商時報  2010.05.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