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不能讓失衡成常態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1-30 08:43:00

 

 

行政院主計處上周發布最新經濟預測,提出不少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在同一天,國際間發生杜拜最大國有企業「杜拜世界(Dubai World)」暫停償還600億美元債務的重大金融事件,讓原屬脆弱復甦的世界經濟再蒙陰霾,也沖淡了台灣經濟步向中度成長的喜氣。依據金管會初步清查,國內金融機構曝險部位僅約2億美元,杜拜債信危機對台灣經濟的直接影響應屬有限,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吾人不願見到的共通之處,值得政府警惕。

 

杜拜倒債問題會不會蔓延成為波斯灣版的金融危機,甚至是以國家信用擔保的主權基金違約風暴之始,本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酋長們態度將是關鍵;一般預料擁有豐富石油收入的阿布達比可能會有條件紓困,但波灣金融市場震盪難免。自本世紀以來上演的杜拜盛景,如今看來只是沙灘上的城堡,其領導者一心打造的「中東華爾街」一夕傾頹,以積極融資集中發展的房地產開發政策在金融海嘯後泡沬化,原即入不敷出的政府財政,要以每年僅約75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毛額支應總額800億美元的國家債務,勢必難上加難。杜拜事件讓世人看到好大喜功、妄想一夕致富的下場,小國經濟更承受不起發展失衡的風險。

 

台灣今年的經濟規模約4,000億美元,比杜拜大得多,而且台灣有完整而堅實的產業結構,也非杜拜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可相提並論;不過,從近日政府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台灣經濟在多個領域出現的「失衡」現象持續,卻可能走上與杜拜相同的路,實需要政府高度關注,並應在台灣經濟步回成長軌道後進行積極的調整,以免失衡成為常態後更為棘手。

 

第一個失衡是經濟成長的結構。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及出口是經濟成長的四大主要來源,前三者是內需、最後一項是外需,但明年4.39%的經濟成長率中,貢獻最大的竟是「存貨增加」,達1.98個百分點,代表企業更注重存貨調整,但投資相對也將趨於謹慎。此外,台灣限於人口規模,沒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以致長期靠出口創匯,進而帶動內需發展。但全球化、大陸經濟崛起後,生產要素移動加速,台灣外需成長模式必須調整,不只緩和景氣波動壓力,也藉著產業內涵的百花齊放,擴大成長來源。可是,經過多年努力,台灣內需產業進展緩慢,服務業產值比重不進反退。再者,一如經建會主委蔡勳雄解析今年復甦腳步不如韓星的原因,是出口過於集中資通訊產品;而這樣的失衡,也讓台灣經濟陷於大起大落風險中。

 

另一個失衡是在失業。失業是經濟發展的病徵,一時景氣循環導致的失業,就如流行性感冒,只須症狀短期治療;但若惡化為人力資源供給不符產業需求的結構性失業,就會成為難以治癒的長期疾病。不幸的是,這次隨著金融海嘯出現的失業,已併發結構性失業,以致失業率雖然下降,但平均失業周數持續走高,10 月已達28.3周,逾半年找不到工作的長期失業者更已逾四成,超過美國的35%,其不僅加重財政負擔,也會蝕弱經濟元氣,實不容小覷。

 

第三個失衡是財政收支,這點跟杜拜愈來愈像。經過一連串減稅大放送,台灣入不敷出的程度愈來愈嚴重,明年赤字比率將達22.4%,至少是近20年來最高;另方面,賦稅收入的比率卻是節節下降,代表政府經常收入不穩定,明年可以靠借錢及活化政府資產支應,但終非長久之道。因此,重建財政安全已須列入施政時間表,擴張財政政策雖不能立即退場,也應逐步收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