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私人銀行超高速發展

  • 2009-09-28
  • 旺報
  • 【記者林美姿╱綜合報導】

     中國私人銀行業務正走向超高速發展的階段。台灣的財富管理經驗在這塊金字塔頂端的市場仍有優勢。一些外商銀行和大陸本土銀行紛紛挖角台灣金融人才開拓市場。隨著大陸富翁快速誕生,為有錢人理財成為未來最看俏的大陸銀行業務之一。

     依據大陸統計,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從2005年的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06年4000億元、2007年8000億元,到2008年總銷售規模已超過2.5萬億元,呈現倍數級的跳躍發展。

     依據招商銀行、貝恩公司的《2009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可投資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高淨值人口達30萬人,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2900萬元,這群人總共持有可投資資產8.8萬億元。

     其中,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五省市集中了中國超過50%的高淨值人群和85%的超高淨值人群,這些族群幾乎都是大型民營企業主。

     預計2009年中國高淨值人群將達到32萬人,高淨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超過9萬億元。這意味著中國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勢在必行。

     目前至少有20家中外資銀行在大陸推出私人銀行服務,中資銀行有7家推出這項服務。原本在私人銀行客戶的爭奪戰中,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受客戶的青睞程度相當,大陸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則稍遜一籌。但在金融危機後,市場競爭出現微妙變化。

     一份調查顯示,隨著外資銀行紛紛陷入危機,有70%左右的高淨值客戶對外資銀行的態度變得更加謹慎。

     掌握「視窗機遇期」

     《銀行家》雜誌報導,大陸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總經理張秋林表示,雷曼迷你債券、KODA(Accumulator,累計期權)等層出不 窮的私人銀行客戶投資巨虧事件,給全球私人銀行蒙上了一層陰影。一些媒體甚至用「富豪絞肉機」、「富翁變負翁」等辭彙來形容私人銀行業務。

     相對在中資銀行方面,整體的輿論環境要優於外資銀行。不少大陸媒體也報導指出,應該利用兩年左右的「視窗機遇期」,推動大陸本土私人銀行的發展。

     張秋林也表示,私人銀行業務超高速的發展和繁榮,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銀行忽視運作流程的風險管控問題。零收益、負收益、產品不透明、風險提示不足等問題,一度導致了輿論層面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信任危機」。

     不過在銀監會2008年上半年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規範了理財產品的後台管理後,銀行財富管理服務已逐步朝著穩健、健康的方向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