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貧富差距擴大的隱憂

* 2009-06-25
* 工商時報

 依據本報系近日貧富差距的相關報導顯示,2007年我國家庭的5等分位稅前所得差距已直逼12倍,若再以20等分位觀察,高低所得差距更升至62倍的驚人水準,兩者皆創下歷史紀錄,顯示台灣貧富差距的惡化,已然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台灣有關貧富差距的走向,一直有兩套數據可供參考,其一是行政院主計處每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其二是財稅資料中心的稅檔統計。近年由於家庭收支調查顯示貧富差距(所得差距)已漸縮小,讓政府當局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惟這明顯是一個誤判,因為依財稅資料中心的數字,這個差距仍在擴大之中。

 以財稅資料中心的稅前所得而言,台灣的5等分位所得差距,已由1996年的9.62倍升至2001年的10.40倍,2007年更已達 11.96倍。雖然賦稅具有縮減貧富差距的作用,但資料顯示,稅後的5等分位所得差距仍呈逐年惡化,由1996年的8.89倍、2001年的9.46倍而至2007年的10.66倍。尤令人驚訝的是,20等分位所得差距(最富的5%為最貧的5%的倍數)10年間更由32.7倍劇升至62.1倍。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如今我國租稅所創造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已微乎其微,幾已失去改善貧富差距的作用。

 眾所周知,稅制是維繫一國公平價值的根本。遺憾的是,這些年政府的稅制不斷向富人傾斜,貧富差距快速惡化實非偶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貧富兩極的走向除了會引起階級對立、社會動蕩之外,更將抑制一國的經濟成長,政府當局對此不可不加重視。

 長期以來,輿論都是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警示貧富差距的可懼,但從經濟歷史來看,貧富差距擴大對一國而言,小則帶來消費的停滯,大則帶來經濟的蕭條。美國1929年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全美36.3%的財富,貧富兩極的結果引發了一場為期5年的經濟大蕭條。再看去年這一波全球金融海嘯前,依聯合國的報告,2006年全球最有錢的1%富翁擁有全球40%的資產,美國的5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也由1996年的8.8倍驟升至2006年的11.1倍。在富者益富、貧者益貧之下,經濟災難豈有不來的道理?

 許多人可能一下子無法理解為什麼財富集中會抑制經濟成長。試想,當經濟社會1億元的所得,由一人獨得,和由一千人分享,兩者所創造出來的消費效果會一樣嗎?當然「差很大」。因為一人獨得1億元,能在一年內消費掉 1千萬元已屬難得,其餘90%勢將轉為儲蓄;然而若分給1千個人,每個人分得10萬元,一人在一年內花掉10萬元並非難事,這1億元很快就會被消費掉,轉為儲蓄的比率絕不會超過1%。這兩種財富分配,何者更有利於經濟成長,不言可喻。

 再想想看,國內一年7兆多元的民間消費是誰貢獻的?多數人可能會以為富人貢獻較多,其實不然。最富有的20%家庭消費僅占民間消費的3 成,其餘7成的消費動能仍來自中產、小康家庭。統計顯示富人們再怎麼瘋狂消費,由於人數不多,消費能量終究有限。黃金、鑽戒再怎麼買,全台一年消費規模也就3百億元而已;數百萬元名車再怎麼買,一年了不起花費1千多億元。但反觀全台一般家庭(以1千萬人計)每天吃一個70元的便當,一年所創造的消費即達2 千5百多億元,其對民間消費影響之大,實不容小覷。

 由此可知,貧富差距擴大確實不利於消費的成長。而當一般家庭連便當錢也省下來的時候,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民間消費的收縮效果要比富人們不買汽車、不買黃金、不買鑽戒,其影響更為深遠。一旦收縮的力量升高,更將引來類似1930年代的蕭條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遙想2006年底華爾街的CEO們個個領取數千萬美元紅利時,有多少美國底層家庭的房貸還沒有著落,警訊早已響起,但無人理會。不久次貸風暴遂漫天蓋地而來,如今這些CEO安在哉?由此可知,貧富差距對經濟的衝擊遲早要反噬到富人身上的,大幅減稅雖可令富人快意於一時,但終究也將身受其害。

 美國總統羅斯福親歷了1930年代大蕭條,對於貧富差距惡化所形成的災難深有感悟,他曾嘆道:「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面對台灣貧富差距的急速擴大,不論從租稅正義或經濟成長來看,劉內閣都不能再等閒視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杰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